古豊国其实就是周族的前身。我们都知道周朝的祖先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旦辅,武王平定天下之后被谥号为“周太王”。但是古公旦辅的祖先从哪里来呢?就是周族最早的发源地——古豊国。《诗经》十五国风之一的《豊风》就是指这个古豊国。里面收录了七首诗,描绘了古豊国的古风古俗、山川河流,还原了古豊国人民一年四季的生活场景。说起古豊国痣是怎么形成的,就不得不提一个叫“不丘”的人。 据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,“后稷死,其子不求继位。不求晚年,夏朝政局衰微,他便抛下稷,什么都不管。不求丢掉官职,逃到戎狄一带。”史马迁说,不求(zhú)是后稷的儿子。后稷死后,不求继承了后稷的官职,但因为夏朝弱小风土人情是什么意思,不求的官职被取消,不求只好率领族人迁到戎狄一带,据说就是在今甘肃庆城县一带。第三代公刘即位时,他的部落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。随着人口的增多,土地不够用了。公刘是一个勤劳务实、聪明的人,他带领族人开荒种地,扩大生产,发展农业,扩大疆土。 司马迁说:“勤耕耕耘,到土地适宜的地方去,从蕲水、居水渡渭水,取木为用,出门者有钱,留在家中者有牲畜,百姓靠它而快乐。”意思是说公刘以农业生产为重心,视察土地,研究土质,根据土质选择农作物,以增加收成。从蕲水、居水渡渭水,伐木为用,这样出门者有钱,留在家中者有牲畜,部落生活状况欣欣向荣,天下皆大欢喜。公刘创造的奇迹感染了周边许多部落,他们纷纷前来归顺痣的位置,以至于“周道兴起,从此始”。古豳国也在此时正式建立,建都于甘肃宁县。 当时古彬国的疆域包括今甘肃省宁县、正宁、合水、镇原及陕西省彬县一带。
关于“宾”字的由来,从“宾”字的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,“宾”是由两个“shǐ”组成的,“shǐ”是野猪的意思,下面的“shan”是“山上野猪多”的意思。显然,宾因多野猪而得名,后来发展为镇,筑城立国。公刘是宾国的开国者,后人为了纪念他,便赋诗赞颂他。《诗经·公刘》就是一首赞颂他功绩的诗。全诗从头到尾记叙了公刘率领族人来到宾,建立家园、发展实业、建镇立国、开垦土地、走上富强之路的全过程。
和平繁荣的背后往往是无尽的黑暗与野蛮。随着古宾国的不断壮大算命大师 ,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,然而这份和平却被周边的戎狄部落打破。戎狄心生妒忌,开始骚扰古宾国的人民痣的位置,起初只是偷袭,后来发展为明目张胆的抢劫。此时的宾国已经传到了古公旦辅这一代。古公旦辅颇有先祖之风,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。他感慨宾国富饶,对贫穷落后的戎狄部落施以仁义,主动施舍钱财。但他的德行不但没能阻止戎狄的暴行,反而愈演愈烈。忍无可忍的部落民决定与戎狄决一死战,却遭到古公旦辅的拒绝。 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:“有人立王以利于民。民欲为我而战,杀父杀子,自立为王,我又不忍。”故公谭父说:“民所以拥立我为王,是因为他们相信我能为你们带来利益。今天大家要为我去和戎狄作战,我身为王痣上长毛,要你们为我流血牺牲,我不能这样做。”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,他决定放弃这里的一切,远离戎狄。“于是他带着私随离开豳,渡过淇水、巨水,越过梁山,在栖霞停下。豳人扶老携弱,在栖霞回到故公那里。”他率领族人渡过淇水、巨水,越过梁山,来到了栖山脚下。 宾族人民扶老携幼,跟随故宫探府在这里扎根,重建家园。
可以说,古公旦辅的南迁结束了古宾国时代,正式开启了周族的大业,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人物。古宾族南迁后,昔日的宾国之地,便成了戎狄族的领地。今宁县境内有“九龙川”,相传因古宾国从公刘到古公旦辅之前的九位君王都葬于此而得名。
文/延锋